他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
他做了一輩子的學問,
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公認為是新中國社會科學最重大的兩項成果之一。
他還是九三學社發(fā)展的第一批社員,
參與了九三學社復旦大學支社的組建工作。
他就是——譚其驤。
譚其驤
譚其驤一生低調(diào)嚴謹、鍥而不舍鉆研學問,
是備受敬仰的一代文史宗師。
今天(2月25日)是譚其驤先生誕辰113周年,
讓我們回顧譚其驤傳奇的一生,
體悟這位大師的精神與風范。
矢志不渝投身歷史地理研究
1911年2月25日,譚其驤出生于遼寧沈陽,次年隨父親遷回浙江嘉興原籍。1926年,受進步思潮影響,譚其驤考入由共產(chǎn)黨人創(chuàng)辦的上海大學,并參加了共青團,經(jīng)常跟隨組織上街發(fā)傳單、演講?!八囊欢伦儭焙螅虾4髮W被封,譚其驤被國民黨憲兵關押,因查無證據(jù)被保釋出獄。此后,譚其驤與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不得不為自己的革命生活畫上句號。
獲釋后譚其驤考入暨南大學。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摸索,譚其驤從中文系轉(zhuǎn)入外文系,最后轉(zhuǎn)入歷史社會系,開啟了歷史地理方面的潛心鉆研。后來,譚其驤曾自嘲說:“其驤十五以前渾渾噩噩,十六十七獻身革命,十八而志于學,從今而后,矢志不移?!?/p>
1930年夏,譚其驤(中)暨南大學畢業(yè)。
1934年,譚其驤與老師顧頡剛共同創(chuàng)辦了一個專門研究中國沿革地理為宗旨的“禹貢學會”。其中“禹貢”出自我國最早一篇系統(tǒng)描述全國自然、人文地理的著作——《禹貢》,譚其驤希望“有一部《中國通史》出來,好看看我們民族的成分究竟怎樣,到底有哪些地方是應當歸我們的。”
“禹貢學會”成立之初,會員只有顧頡剛和譚其驤兩人,經(jīng)費也十分緊張,常常需要兩人自掏腰包,后來逐漸發(fā)展了其他會員。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學會成員迫不得已離開,但“禹貢學會”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不少學會成員后來成為當代著名史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
青年譚其驤
1954年,毛主席與著名歷史學家吳晗談及《資治通鑒》時說,讀歷史不能沒有一部歷史地圖放在手邊,以便隨時查看歷史地名的方位。吳晗向毛主席推薦譚其驤重編改繪清末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1955年,譚其驤欣然應命赴北京,開始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從此,譚其驤將自己全部精力和學識貢獻于這項艱巨任務。
嘔心瀝血主持編纂完成《中國歷史地圖集》
“學術之趨向可變,求是之精神不可變?!鼻笳鎰諏嵤亲T其驤做學問的基本主張,他也把這種精神貫徹到了《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纂工作中。
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項極其重大且艱巨的任務,須對原地名一一重新考證,搬到今天的地圖上,極其耗時費力。在編纂過程中,譚其驤幾經(jīng)周折和動蕩,克服重重困難,耗費了大量心血。為保證地圖集的質(zhì)量和內(nèi)容的豐富度,譚其驤寧可一再推遲項目的完成時間。到1966 年5月底,初稿終于基本完成。
1960年代初,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編圖人員合影,前排左五譚其驤。
其間,譚其驤還因中風導致半身不遂,但他始終以頑強的意志堅持工作,對《中國歷史地圖集》進行認真嚴謹?shù)男抻啞⒀a充和定稿。即使在半昏迷狀態(tài),譚其驤還對前來探視的好友說:“我不會死,我還要好起來繼續(xù)工作的?!?/p>
除了參與具體編纂和審校工作,譚其驤在編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貢獻,便是確定了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空間范圍。他指出,我們偉大祖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各少數(shù)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歷史地圖集》
從1982年至1988年,《中國歷史地圖集》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齊八冊并公開發(fā)行。其內(nèi)容之完備、考訂之精審、繪制之準確,贏得了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是中國歷史地理學最為重大的一項成果,對今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防災減災、國土整治、經(jīng)濟開發(fā)等,仍發(fā)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1984年6月,上海市政府發(fā)布嘉獎令,授予《中國歷史地圖集》“高校文科科研成果特等獎”。
譚其驤的學術成就十分矚目,他自己總結(jié)經(jīng)驗說:一是“一旦認定了一個方向之后,就該鍥而不舍,終身以之”;二是“勇于獨立思考”;三是“師生合作,集體研究,培育英才”。譚其驤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毫不懈怠。
1978年,譚其驤開始招收研究生。但這一年,他突發(fā)中風,左半邊肢體的活動能力喪失大半。然而,還處在康復期的他對研究生招生工作依然親力親為,住院期間,堅持給研究生上課,審閱、修改學生習作。
晚年的譚其驤在工作
晚年,譚其驤身體每況愈下,但只要狀態(tài)稍加恢復,他便立即重新投入學術研究中,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之后,他又編纂了《中國歷史大辭典》,整理了《肇域志》……
1980年,譚其驤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9年,譚其驤被評為上海市60年來最有影響的科學家之一。
為國家發(fā)展積極建言獻策
除了在學術上潛心鉆研、不斷探索,譚其驤還十分關心社會發(fā)展。1950年,譚其驤從浙江大學轉(zhuǎn)到復旦大學任教,不久即加入了九三學社,成為新中國九三學社發(fā)展的第一批社員,并于1952年秋被九三學社上海分社第三屆理事會增選為委員。1952年12月,譚其驤又參與了九三學社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個基層組織——九三學社復旦大學支社的組建工作。
1958年9月,九三學社復旦大學第三屆支社成立,譚其驤當選為副主任委員。1961年7月,九三學社復旦大學第四屆支社成立,譚其驤當選為主委。在此期間,在九三學社的組織生活中和校內(nèi)其他場合,他與其他同志多次探討有關如何更好地發(fā)揮老教師作用、提高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研究生、開展學術討論等問題。1983年,譚其驤當選為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顧問。1988 年,當選為九三學社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參議委員會委員。
譚其驤
譚其驤還連任第三、四、五屆人大代表。他非常關心國家發(fā)展,積極建言獻策。僅以五屆全國人大四、五兩次會議為例,他就獨自提交了6個議案,聯(lián)合提交多個議案。這些議案主要涉及教育、文化和政區(qū)改革等方面,其中反對輕率修改1978年憲法中有關宗教信仰條文、擴大高校自主權、增加教育和科研經(jīng)費、提高研究生待遇、建立完善檔案工作制度、為調(diào)整現(xiàn)行省級行政區(qū)劃做好前期準備等建議,都很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在人大會議討論發(fā)言中,譚其驤敢于直言,他批評夸大政績的現(xiàn)象,尖銳抨擊一些社會亂象,大聲疾呼“國家要富強,關鍵是敢于解決問題”。
1992年8月28日,譚其驤與世長辭。在彌留之際,譚其驤念念不忘的還是他未竟的事業(yè)——再編纂出版《國家歷史地圖集》。據(jù)他的學生葛劍雄回憶,那時他早已不會說話了,就總是啊啊啊地叫些什么。葛劍雄一遍遍在他耳邊向他承諾:“你放心,我們一定會把《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出來?!弊T其驤就會平靜下來。
譚其驤
譚其驤幾乎一生都在穿越千年時光、觸摸祖國山河,
在歷史中也留下他不斷探索向前的腳印。
“鍥而不舍,終身以之”,
他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精神給我們深刻的啟迪。
讓我們再次深切緬懷這位做了一輩子學問的社科大師,
努力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開創(chuàng)輝煌未來。
(本文根據(jù)公開資料整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自:團結(jié)報團結(jié)網(wǎng) 作者: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