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海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2019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6歲,他獲得南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
33歲,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資助。
42歲,他的團隊發(fā)展了DNA自組裝結(jié)構(gòu)誘導納米尺度精確礦化的新方法,在《自然》(Nature)發(fā)表,實現(xiàn)了中國研究者在DNA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次突破。
他在近6年里連續(xù)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45歲,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2019年上海當選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他就是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樊春海。
樊春海的辦公室位于上海交通大學轉(zhuǎn)化醫(yī)學研究中心,簡潔、明亮的辦公室旁是整齊劃一的實驗室,實驗臺上擺滿了各類器材,窗明幾凈下除了黑、白兩色,鮮有其他色彩。剛剛接受完母校采訪的樊春海還沉浸在中學生活的回憶中。談及今天的成就,他感慨:“這二十多年恰巧是我國飛速發(fā)展的時期,科研條件、科研水平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很慶幸趕上了這樣的好時代,能讓我在科學研究上大展拳腳?!?/p> “探索未知世界,需要更廣闊的視野”
在公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jié)果中,樊春海屬于化學部,而他曾獲得過中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談家楨生命科學創(chuàng)新獎,他回國后選擇的工作單位又是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這樣的“跨界”之下,似乎很難界定他的專業(yè)領域。對此他的解釋是:“學科領域和研究方向是不一樣的概念,這二十多年來我的研究方向一直沒有改變過。我從研究生時代,就開始從事生物傳感基礎研究,只是要探索未知世界,需要更廣闊的視野?!?/p>
1992年,準備參加高考的樊春海報考了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當時選擇生物化學很盲目,一點也不了解。但是隱約感覺生物化學既有生物,又有化學,這個名字很酷!”樊春?;貞浾f。
樊春海在南京大學讀書時,生物化學系就有濃郁的學科交叉氛圍,系里的口號是“學不好化學,就做不好生物化學”。我國生物制藥技術研發(fā)的開拓者之一,肝素、尿激酶工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朱德煦時任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分析化學概念的創(chuàng)導者和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chuàng)始人陳洪淵的博士李根喜在生物化學系任教,樊春海在研究生期間得到他們的指導,在生物化學和生命分析化學兩條學術傳承線的交叉點起步,從事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的研究,這在當時屬于前沿交叉學科。
在前沿學科里不斷前進,必須更多地了解國際上的科研動態(tài),“我讀書那會兒,經(jīng)常需要看國外文獻,遺憾的是那時看到的文獻會滯后至少半年?!狈汉E既蛔x到《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雜志對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學(UCSB)艾倫?黑格(Alan J. Heeger)教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專訪文章。文章中黑格表示,自己在獲諾貝爾獎后希望做一些以往不敢做的事,比如生物學,特別是生物傳感方面的研究。樊春海內(nèi)心有種一拍即合的快感,隨即就向黑格教授申請了博士后,并最終獲得認可。
艾倫?黑格是物理系教授,但他亦始終推崇學科交叉研究。很多年后,黑格教授在中國的一次演講中謙虛地說:“我當時對生物一竅不通,連DNA分子結(jié)構(gòu)這樣最基本的知識都是春海教我的?!?/p>
“在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實驗室里學習,看問題的視野、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和在一個普通實驗室是非常不同的?!狈汉L寡栽诓┦亢蠊ぷ鲿r,關于學科交叉,領悟到了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在黑格的實驗室里工作,樊春海要同時開展多個科研課題,這一度讓他應接不暇,“你就挑最重要的事情做?!睂煹倪@句話讓樊春海茅塞頓開,至今仍時常指引他做出判斷。
在黑格教授指導下,樊春海陸續(xù)取得了一些研究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和《美國化學會志》(JACS)等權(quán)威雜志上發(fā)表。其中,研究發(fā)展出的一種被命名為E-DNA的電化學DNA生物傳感器,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好評。美國化學會C&E News將其評為2003年重要化學進展之一。
博士后經(jīng)歷極大地拓寬了樊春海的眼界,并堅定了他從事學科交叉的信心。當時國內(nèi)正處于學科建設的起步階段,需要大量新生血液。2004年1月,樊春海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資助下,加入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湊巧的是,在他入職答辯的那一天,正是研究所承擔的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在歷經(jīng)十年艱辛籌備后獲批的日子。這一國際先進水平的同步輻射光源,僅用五年時間即落成。參與項目的科學家們不畏艱辛和努力拼搏的精神,被贊譽為“上海光源精神”。這五年中,在“上海光源精神”的感召指引下,樊春海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建設實驗室。
2008年,樊春海等人建立了物理生物學研究室,組建了融合物理、化學和生物于一體的多學科研究團隊,這種獨特的學科交叉研究氛圍不僅使生物傳感研究能夠快速推進,還能夠拓寬更多前沿的研究方向。2016年,研究室的重要成果“生物分子界面作用過程的機制、調(diào)控及生物分析應用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近年來,樊春海團隊更是將體外檢測的生物傳感探針應用到細胞里,致力于發(fā)展框架核酸細胞成像技術?!澳阌檬裁醇夹g,物理還是化學,還是納米技術等,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發(fā)現(xiàn)一些新方法,用一些新技術,來觀測和破譯生命的奧秘?!?/p>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優(yōu)秀的集體”
樊春??偸歉心罴w的力量,無論是中學、大學的學習生活,還是科研工作,樊春海都認為,是優(yōu)秀的集體給予了他個人成長的動力。
他回憶,自己在中學里一直都不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我是‘學而知之者’,不是‘生而知之者’。高中時,我的好多同學都非常優(yōu)秀,大家總是融洽平等地討論問題,形成濃郁的學習氛圍,在老師們的敬業(yè)指導下,每個人都在成長,不斷進步。最終全班同學在高考中交出了一份優(yōu)秀答卷。”
科學研究工作中更是有這樣的集體明星效應,比如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室,近百年來培養(yǎng)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已達20余人,“所以科學研究從來都不是單打獨斗,每個集體的進步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個人的成長也離不開一個優(yōu)秀的集體?!狈汉Uf。
本世紀初,我國大學的科研條件還比較艱苦,信息也沒有現(xiàn)在發(fā)達,能夠在美國《分析化學》(Analytical Chemistry)雜志發(fā)表論文是很多中國分析化學工作者的夢想,當時南京大學僅有陳洪淵先生在該雜志發(fā)表過論文。樊春海在導師們的指導下,經(jīng)過努力,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分析化學》發(fā)表了論文,實現(xiàn)了突破。
學科交叉同樣離不開科學家之間以及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在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深受“上海光源精神”鼓舞的樊春海希望能做出同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工作。李民乾先生和胡鈞研究員是國內(nèi)納米生物交叉研究的早期探索者,樊春海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結(jié)合自身在DNA研究方面的背景,逐漸明確了以DNA納米技術為抓手來形成研究特色。
DNA納米技術是利用DNA分子卓越的自組裝和識別能力,將其作為一種納米材料實現(xiàn)精確的納米構(gòu)筑。2006年,DNA分子組裝成的納米尺度“中國地圖”創(chuàng)制成功,并同時發(fā)表于《科學通報》中英文版,以中國特色的形象在國際上亮相,成為“DNA折紙術”這一前沿交叉領域中第二個發(fā)表的工作,這是樊春海、胡鈞與上海交通大學賀林院士等合作完成的。
經(jīng)過多年積累,樊春海團隊發(fā)展了DNA自組裝結(jié)構(gòu)誘導納米尺度精準礦化的新方法,實現(xiàn)了在保持DNA納米結(jié)構(gòu)精巧設計的前提下對其力學性能的提升,為仿生納米孔道的構(gòu)建與分析應用打開了新的大門。此項研究成果在《自然》(Nature)雜志發(fā)表,實現(xiàn)了中國研究者在該領域的首次突破。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缺乏新冠病毒RNA標準物質(zhì),無法對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性能進行評價,優(yōu)質(zhì)國產(chǎn)試劑盒的競爭力無法得到有力證明,面對這一情況,在樊春海團隊的深度參與和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聯(lián)合緊急組建研究團隊,啟動了新冠病毒RNA標準物質(zhì)研發(fā)項目。經(jīng)過40多天夜以繼日的反復試驗和改進,成功研制出2種“新型冠狀病毒體外轉(zhuǎn)錄RNA標準物質(zhì)”。這些新冠病毒標準物質(zhì),就像一把“生物標準尺子”,可以幫助人們對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價,幫助檢測實驗室對結(jié)果進行確認,從而進一步降低“假陰性”的出現(xiàn)概率。
“我是學生們最堅定的支持者”
面對團隊里來自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樊春海主張因材施教,有效引導,“學生不是管出來的,而是在適當引導下自由成長起來的,我的任務是挖掘?qū)W生對科研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志向,并成為學生堅定的支持者?!?/p>
科學研究的道路從來都是崎嶇坎坷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在很多人看來更像苦行僧,但是在他們的內(nèi)心,卻因?qū)茖W的熱愛而感到快樂。在樊春海看來,這份快樂不等于舒適,他鼓勵學生們:“做科研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去挑戰(zhàn)新事物。”
“團隊合作和獨立思考同樣重要,我希望每一個學生在團隊大的研究背景下自主選擇課題,不要依賴權(quán)威,積極探索多種可能性。”盡管工作繁忙,樊春海還是會盡量抽時間與學生們面對面地交流,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充滿輕松和愉悅。
對于學生的決定和每一次嘗試,樊春??偸潜M全力予以支持和鼓勵。在他的培養(yǎng)下,已有2名學生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4名博士后入選2020年上海市“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
“科普工作其實是一種傳承”
交流、合作促進了樊春海的科研工作,也讓他結(jié)識了九三學社上海市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員會主委李昕欣,九三學社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以及愛國、民主、科學的精神吸引了他。2014年,他加入九三學社。
入社后,樊春海先后擔任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盡管科研工作依舊繁忙,但他仍會擠出時間從事科普工作?!翱破展ぷ髌鋵嵤且环N傳承,無論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還是推動國家的科技發(fā)展,都需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但是科學研究的理念與中小學課本教育并不完全一樣,我們的科普工作不是對課本知識的簡單強化,而是要給孩子們更廣闊的視野?!?/p>
在他心中,興趣是分層次的,中小學生的興趣往往是在課本知識上和對已知世界知識的運用上,而真正的科學人才需要葆有對未知世界探索的興趣。在孩童小小的心靈里播散科學的種子,不僅能讓他們葆有對未知世界探索的興趣,還能讓這座城市形成一種遵從科學、尊重科學的氛圍,這也是上??苿?chuàng)中心建設的未來之光。
回頭看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樊春海感慨: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更重要,學校學到的知識在不斷更新?lián)Q代,而學校培養(yǎng)的品質(zhì)將陪伴人一生,好的品質(zhì)會推動人不斷前進。
好的品質(zhì)也使求學路上的樊春海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敖淮o他的事情,我很放心,無論完成后得到的是滿意結(jié)果還是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他一定會回復我,并與我進行認真的討論。”李根喜教授這樣評價自己的學生,“他做學問很有耐心,能夠沉得住氣,目標一旦確定就堅定不移,勇往直前,他的成功絕非偶然?!?/p>
采訪中,樊春海很少談具體困難,因為他認為困難是時刻存在的,只要不斷努力,善于學習和觀察,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在與自己學生的交流中,樊春海始終在傳遞一種信念:樂觀向上、毫不氣餒。“科學的發(fā)展不是句號,而是由一個個逗號組成的,科學研究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在探索的路上是否有直面失敗的勇氣和越挫越勇的決心,希望同學們都能為人類的科學夢想而努力?!?/p>
從進入大學接觸生物化學這一交叉學科到現(xiàn)在,已近三十年。一路走來,樊春海已從懵懂少年成長為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美國醫(yī)學與生物工程院(AIMBE)、國際電化學學會(ISE)和英國皇家化學會(RSC)會士,兼任美國化學會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副主編,英國皇家化學會ChemPlusChem期刊編委會共同主席,自2014年起連續(xù)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美國化學會“測量科學進展講座獎”和第十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chuàng)新獎”,2020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面對諸多榮譽,樊春海平靜地說:“是好奇心、責任心和初心,引領著我在科學道路上不斷向高峰攀登?!蔽磥?,他表示將繼續(xù)保持初心,砥礪前行,帶領學生們“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不斷探索科學前沿,為推動國家和社會科技進步盡責出力。
推動自己的基礎研究工作走向臨床應用,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是樊春海的努力目標。加盟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后,樊春海以新落成的轉(zhuǎn)化醫(y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基地,建設“框架核酸設計與納米醫(yī)學診療”實驗室,致力于將發(fā)展的核酸分析檢測新方法轉(zhuǎn)化應用到臨床。他特別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院士的鼎力支持,在仁濟醫(yī)院積極開展臨床合作,嘗試將生物傳感器用于前列腺癌等實際臨床樣本的檢測,并探索發(fā)展低成本醫(yī)療檢測的可能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狈汉R廊辉谇笏髦飞喜粩嗲靶小?019年,為紀念創(chuàng)刊十周年,《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雜志特邀請50余位國際知名學者撰寫“化學求索之路”專題論文,樊春海作為其中之一,提出了化學領域的挑戰(zhàn)性問題:“一個令人激動的學科前沿是理解人工設計的核酸結(jié)構(gòu)如何在活細胞和動物體內(nèi)組裝并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新的工具來控制活細胞內(nèi)的天然和人工核酸分子的組裝過程,將有可能為核酸化學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從而推動納米診療和精準醫(yī)學的發(fā)展。更長遠考慮的話,另一個大有可為的研究方向是探索和發(fā)展具有人工智能的DNA或RNA機器人,并在動物和人體內(nèi)工作?!保S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