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直播官方版_爱爱直播直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下载_爱爱直播安卓高清版下载

密碼:

楊遵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地質學、古生物學、地層學家


 

楊遵儀(1908年10月7日—2009年9月),號宗一。出生于廣東揭陽。地質學、古生物學、地層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

楊遵儀生于廣東揭陽縣洋淇鄉(xiāng)寨內村一清寒的基督教徒家庭。1925年“五卅慘案”后,全國激起反帝風暴,楊遵儀就讀的由英國教會開辦的華英中學關閉,一年半后又續(xù)學于汕頭高級中學。1928年,楊遵儀考取上海暨南大學,就讀政治經(jīng)濟系。翌年又轉考入清華大學經(jīng)濟系,由于仰慕翁文灝教授之名,又受同房地理系同學程裕淇的影響,一年以后乃轉學到翁文灝主持的地理系。1933年畢業(yè),留校任教。他用英文寫成的題為“中國地質文獻目錄”畢業(yè)論文是當時中國的第一本地質文獻目錄,被國立北平研究院評為1933年度地質礦產(chǎn)研究獎金論文。1935年正式出版后受到國內外地質學界的密切關注,當時的權威人士稱他為中國地質學界的“尼克斯”(北美地質文獻的編著者)。1935年,楊遵儀考取留美研究生。1936年到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院,于1939年完成題為“密歇根特拉弗斯群(中泥盆世)的軟體動物”的學位論文,獲博士學位,同時獲得美國西格馬·克西科學榮譽學會會員稱號,1939年8月回到祖國。楊遵儀在古生物學、地層學、古生態(tài)學及古生物地理學的各個方面做出了不少貢獻,頗有獨到之處。他深入研究了無脊椎古生物的若干門類,尤其對腕足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的研究造詣頗深。他組織領導了對古生代與中生代之間生物絕滅事件的成因、二疊系與三疊系界線及其上下礦產(chǎn)形成規(guī)律的研究,并選擇中國南方三個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作為國際候選層型,從而推動了這一研究的深入開展。

在古生物學方面,他是我國研究古生物門類最多的學者之一。先后研究過無脊椎古動物10個門類中的5個門類,在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節(jié)肢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及蠕蟲動物和遺跡化石等方面都有論著。他的研究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地層古生物資料,而且有不少研究填補了我國研究領域或是研究地區(qū)的空白。1945—1950年,他發(fā)表了“西藏南部侏羅紀晚期至老第三紀海相地層及動物群”、“新疆東北部石錢灘組石炭—二疊紀腕足類”等5篇頗有影響的研究論文,為后來這些地區(qū)的地質勘探及綜合地質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57年,他與許杰、尹贊勛合作編著了《中國標準化石》第三冊腹足綱部分,首次對我國的腹足類4個亞綱的標準化石作了簡要描述。

1957—1959年,他首次系統(tǒng)地研究了北祁連山中奧陶世軟體動物群,著有“甘肅酒泉北祁連山白楊河區(qū)中奧陶統(tǒng)軟體動物群”等3篇論文,為這個地區(qū)后來的地層學和古生物學進一步研究及地質填圖提供了時代證據(jù)。1962年偕青年同事3人合作發(fā)表的“祁連山區(qū)石炭紀、二疊紀和三疊紀腕足類動物群”,系統(tǒng)地研究了北祁連山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的腕足動物群特征,對這一時期的腕足動物系統(tǒng)分類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先后對美國學者GA庫珀、法國學者J羅杰、英國學者H苗爾伍德及蘇聯(lián)學者沙里契娃提出的有關系統(tǒng)分類做了補充,并根據(jù)動物群的研究對北祁連山晚古生代的地層劃分和時代對比提出了新的看法。這項研究是當時北祁連山地區(qū)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地層古生物研究方面最為詳細的一冊重要論著。

由于三疊紀腕足類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研究難度較大。楊遵儀與同事自1962年起多次到貴州進行野外地質調查,1966年與徐桂榮合作出版了專著《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tǒng)腕足類》,堅持以種群為單位確立物種,改變了過去以種型確定物種的傳統(tǒng)方法,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首次系統(tǒng)地研究了貴州青巖中、上三疊紀腕足動物,尤其在腕足動物的解剖學特征研究方面,揭示了不少過去了解甚少的內部構造,并在國內較早地應用了定量統(tǒng)計的分析方法,對大量標本的內部和外部特征作了詳細研究。

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使楊遵儀敢于并善于研究一些資料匱乏的稀有化石和疑難生物化石。1959年北京地質學院在貴州下三疊統(tǒng)發(fā)現(xiàn)了一枚珍稀化石,經(jīng)他研究,確定為棘皮動物門的蛇尾類化石。據(jù)此他于1960年發(fā)表了“蛇尾綱化石在中國的發(fā)現(xiàn)”一文。此后,又在西藏阿里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此類化石,1982年他和同事著有“西藏阿里地區(qū)侏羅系蛇尾化石”,同年還研究了西夏邦馬峰地區(qū)中生代的海星類化石,豐富了我國的古棘皮動物門資料。軟體動物箭石類是中生代海相地層中的重要標準化石,在地層劃分、時代確定及國際對比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我國卻比較罕見。1962年在我國珠峰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后,經(jīng)他和同事研究,于1964年發(fā)表了“西藏南部晚侏羅世及早白堊世的若干箭石”一文。該研究對確定這個地區(qū)中生代地層的時代并進行廣泛的國際地層對比起了重要的作用。蠕蟲動物門的蟲顎化石在我國鮮為人知,在國際上也是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1982年,他和陳燕研究發(fā)表的“中國桂、滇、川的泥盆紀蟲顎”一文,填補了我國的空白。1980年,他和洪友崇研究發(fā)表的“河北圍場淡水鱟蟲化石的發(fā)現(xiàn),兼論科、亞科、屬的分類問題”又填補了我國古生物學研究的一項空白。此外,他對海膽類、腹足類、鸚鵡螺類、具有重要指相意義的遺跡化石及前寒武紀的宏觀藻類和其他一些疑難化石也都有獨到的研究。

作為我國生物地層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楊遵儀和同事們對我國北祁連山、南祁連山、貴州中部、青藏高原和華南等地的地層學研究,奠定了這些地區(qū)的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的基礎,并為這些地區(qū)的綜合地質研究和地質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1976年后,楊遵儀帶領并指導中國地質科學院和北京地質學院一批中、青年專業(yè)人員,對我國的三疊系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和研究。1980—1982年發(fā)表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論文6篇。1983年主持編著了《中國的三疊系》,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中國三疊紀地層的發(fā)育和分布特征,確立了我國三疊紀的地層區(qū)劃和古生物地理區(qū)系,大大地豐富了我國地層學的研究內容,為配合我國石油、鉀鹽及銅等金屬沉積礦產(chǎn)的地質勘探和進一步的地質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4年,包括這項研究成果在內的《中國地層》系列專著獲地質礦產(chǎn)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3年出版的專著《南祁連山的三疊系》是他主持領導的又一項重要綜合性科研成果,為該地區(qū)的地質填圖和找礦勘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于1985年獲地質礦產(chǎn)部科技成果二等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他組織并領導的“華南海相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動物群”,“青藏高原中生代地層及古生物研究”,“東特提斯弧形緣中生代地質演化及其動物群生態(tài)發(fā)展史”及“環(huán)太平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質事件研究”等跨部門的合作研究項目,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楊遵儀是我國事件地層學研究的開拓者和領導者。作為國際地質對比計劃第203項目和第272項目的負責人之一,自1978年以來,他組織和領導國內有關單位的研究人員對古生代與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絕滅事件及其成因,二疊與三疊系界線及其上、下地層中的生物群演化和變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根據(jù)生物的演化階段及事件地層學原理提出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界線標志,這一研究成果和所取得的進展在1988年北京召開的第203項目國際討論會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無論在研究的深度、廣度、方法或是所取得的成果和進展方面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事件地層學研究和多學科的相互交叉和滲透方面樹立了榜樣,推動了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的進展。這項研究成果于1989年獲國家教委頒發(fā)的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1年出版的《華南二疊—三疊紀過渡期地質事件》和1992年出版的《東特提斯二疊、三疊紀事件—地層、分類及其與西特提斯的關系》兩本專著,對整個特提斯區(qū)古生代末—中生代初的地質發(fā)展和地殼演化及二疊—三疊紀之交生物集群絕滅之跡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這些研究集中地體現(xiàn)了楊遵儀所領導的科研集體近年來在事件地層學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并把我國的事件地層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1986年,他與程裕淇、王鴻禎合寫的英文專著《中國地質學》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后,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專著系統(tǒng)地總結和論述了中國區(qū)域地質、地層及古生物、構造和礦產(chǎn)特征及中國近幾十年來地質工作的重要成果,在占有翔實資料的基礎上對中國地質的總體特征和基本輪廓及各大區(qū)地質特征作了精辟的論述。這本專著是繼李四光教授1939年《中國地質學》之后近50年來的第二部全面系統(tǒng)介紹中國地質概況的專著,深受國內外地質界的重視,被認為是中國地質研究史上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楊遵儀還是著名的地質教育家,為地質教育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執(zhí)教50多年來,他先后講授過地質學、古生物學、地史學、地層學、生物地層學、古生物學原理和各門類古生物專題等多門課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和同事們?yōu)槲覈囵B(yǎng)了幾百名地層古生物學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并帶出了幾十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許多人已被提升為博士生導師、教授、研究員或高級工程師。在教材建設方面,他先后參與主編了《古生物學》、《古生物地史學》、《古生物學教程》、《生物地層學教程》等。在學科建設方面,1960年他與郝詒純教授一起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地層古生物學專業(yè),1962年在我國首次開設了生物地層學課程。1978—1987年他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為地層古生物專業(yè)的發(fā)展制定了規(guī)劃和目標。1990年經(jīng)國家教委審定,中國地質大學的地層古生物專業(yè)成為我國同類專業(yè)的惟一重點學科。

楊遵儀于1939—1942年任中山大學地質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1942年夏至1945年,曾一度改行任英國駐華軍事代表團秘書、香港陸軍總部秘書之職。1946年秋任清華大學地學系教授。1952年轉任北京地質學院教授,還兼任中山大學和長春地質學院名譽教授。他曾擔任過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地層古生物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政協(xié)委員,《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中國地層古生物學》等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1981年被國家教委批準為首批博士生導師。1991年被評為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并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楊遵儀先后發(fā)表了60多篇研究論文和7部專著。

楊遵儀為中國的地質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不僅以淵博的知識深受廣大師生和地質同行的崇敬和愛戴,更以他高尚的品德贏得了我國地質界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