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15日,新華社播發(fā)了記者張旭東采寫的報道《蠟炬熄 燈塔明-——追憶我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劉瑞玉院士》。現(xiàn)予轉(zhuǎn)載,以饗讀者。
7月16日,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甲殼動物學家劉瑞玉院士的生命蠟炬燃盡,享年90歲。他對海洋科研的熱愛和嚴謹,為人類謀福祉的執(zhí)著追求,提攜后學、培養(yǎng)海洋科技人才的責任感,成為海洋科技工作者心中的標桿。
“每次改變都是為了國家需要和人民福祉”
走進位于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四樓的劉瑞玉辦公室,猶如進入了書的汪洋。記者看到《中國動物志》和《中國海洋生物名錄》等幾本書翻開鋪放在桌上,筆記本電腦還在充電。
“劉院士平時就坐在這個沙發(fā)上翻看資料,右手拿著筆記本電腦,左手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敲。”秘書冀曉青說。
辦公室一面墻上掛著對蝦模型,這代表了劉瑞玉主要學術成果之一。1952年,到剛組建的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前身)工作的劉瑞玉,開始中國對蝦生活史和人工育苗研究,以結(jié)束對蝦只能靠打撈的歷史。1960年,他與同事首次在室內(nèi)人工育苗成功。
在劉瑞玉等的指導下,1981年我國實現(xiàn)了對蝦工廠化育苗的批量生產(chǎn),從而促成了以養(yǎng)殖對蝦為中心的中國第二次海水養(yǎng)殖浪潮。1988年,我國大陸?zhàn)B蝦業(yè)年產(chǎn)量已達20萬噸。當年,他還為我國引進了凡納濱對蝦(南美白對蝦),在1993年蝦病大流行時給我國養(yǎng)蝦業(yè)帶來了希望。
就在劉瑞玉在對蝦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時,我國首艘海洋科考船“金星”號服役,但我國沒有專業(yè)的底棲生物研究人才。劉瑞玉又根據(jù)國家需要,在全國海洋綜合調(diào)查中負責底棲生態(tài)調(diào)查研究。
“從甲殼動物、底棲生物到海岸帶和海洋資源調(diào)查,再到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劉瑞玉先生的每一次改變都是為了國家需要和人民福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宋林生對記者說,“而且在每個領域他都做到了極致,他的論文和專著被當作工具書、教科書和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定要把海洋所的物理海洋學科壯大起來”
1984年至1987年,劉瑞玉擔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手里也掌握了一定的資源分配權。從事海洋生物的一些研究人員多次建議劉瑞玉壯大自己的“后院”,將更多的資源用于海洋生物學科的發(fā)展。
但劉瑞玉拒絕了這些提議。他說:“物理海洋是基礎學科,海水水溫、鹽度和海流的變化都會引起海洋生物的變化?,F(xiàn)在我們這方面還很薄弱,所以一定要把海洋所的物理海洋學科壯大起來!”
1987年,劉瑞玉指導后來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的相建海申請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開展分子生物學研究。雖然經(jīng)費只有1萬元,科研人員只能買一臺舊顯微鏡,但這使他們的海洋生物研究從描述性研究進入了實驗性研究,實現(xiàn)了歷史性跨越。
談到對工作的執(zhí)著,老搭檔秦蘊珊院士講了這樣一段故事:“記得一次我們在北京開會,一個燈罩突然掉下來砸到了他的腦袋,會議還因此中止。但在醫(yī)院給頭上裹了紗布之后,他死活不愿提前回青島,堅持頂著大紗布開完了一周的會。”
由于所長行政工作繁忙,他更放不下心愛的科研,為了節(jié)省去食堂吃飯的時間,劉瑞玉養(yǎng)成了中午吃方便面的習慣。“發(fā)明方便面的人很了不起,不僅方便,還有很多不同口味。”他揶揄道。
在隨后的20多年科研工作中,他一直吃方便面,被稱為“方便面院士”。直到晚年,大家堅決要求他回家吃飯,他才逐漸改變了這種習慣。但記者在他辦公室看到,垃圾桶內(nèi)最多的還是方便面袋,微波爐上還有很多未拆封的方便面。
“我是來爭取項目的”
近年來,由于海洋基礎學科項目、經(jīng)費調(diào)整,海洋生物分類學人才出現(xiàn)斷檔,原來技術人員已退休,但新一代年輕人卻沒有培養(yǎng)起來。情急之下,劉瑞玉在84歲時決定自己招收研究生。
招收研究生就要有項目,他自己跑到北京去參加項目評審。一些人很不解地問:“老劉,你來干什么?”“我來爭取項目!”1997年就是中科院院士的劉瑞玉擲地有聲地回答。
“就在他病危時,他把我們叫到病床前,顫抖著給我們逐字逐句改論文。從英文摘要到標點符號錯誤,他都告訴我們錯在哪、以后要注意什么。”劉瑞玉的博士研究生張均龍說。
昏迷之前,他最后一件放心不下的事就是想捐給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會100萬元。6月14日,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會派人到青島,與劉瑞玉簽了捐贈協(xié)議,設立了“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他用了很長時間、顫顫抖抖地簽上“劉瑞玉”。
“這么點錢干不了什么事,還麻煩你們跑一趟,真是不好意思!”他拉著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會工作人員的手說。
劉瑞玉的博士研究生肖寧含淚說:“現(xiàn)在經(jīng)過劉老辦公室,總是會習慣性地回頭望一眼。可是這個屋的燈再也不會亮,門再也不會開一個縫,讓他再罵我們一次都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