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
來源:九三學社中央宣傳部????時間:2015-08-22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銘衡,字平伯。湖州德清東郊南埭村(今乾元鎮(zhèn)金火村)人?,F(xiàn)代詩人、作家、紅學家。清代樸學大師俞樾曾孫。與胡適并稱“新紅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俞平伯出身名門,早年以新詩人、散文家享譽文壇。早年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成員。191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師范學校執(zhí)教。后歷任上海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學社。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顧問,中國文聯(lián)第一至四屆委員,中國作協(xié)第一、二屆理事。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俞平伯積極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研中國古典文學,執(zhí)教于著名學府,是一位熱忱的愛國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識分子。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生于浙江吳興(今湖州)。
1917年,俞先生與杭州閨秀許寶馴結(jié)成秦晉之好。許家都是昆曲愛好者,俞先生的岳父許引之是名副其實的業(yè)余昆曲家,妻子的姐弟也喜愛昆曲。尤其是許夫人,嗓音又好,唱起來字正腔圓,并且能填詞譜曲。
1918年,以白話詩《春水》嶄露頭角。次年,與朱自清等人創(chuàng)辦我國最早的新詩月刊《詩》。
1919年,在北大上學時,俞先生就向擅長昆曲的吳梅先生問學,跟他學唱曲,學會了《南呂宮》、《繡帶兒》兩支曲子。俞先生的音色不美,發(fā)音很特別,常常引得妻子發(fā)笑,但這不影響俞先生對昆曲的熱愛。
1921年,俞平伯開始研究《紅樓夢》。
1924年冬,俞先生認識了昆曲藝術(shù)家陳延甫。陳是嘉興人,精通昆曲三百多折,還能吹笛。俞先生就聘請他到老君堂拍曲,每周兩次,這樣就有了更多學習昆曲的機會。
1930年10月,俞平伯搬家到了清華園南院七號,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秋荔亭”,“秋荔亭”成了清華昆曲愛好者的活動場所。1933年上半年,他又邀請笛師何金海到“秋荔亭”吹笛,相約校內(nèi)外昆曲同好來度曲清唱。許寶馴能唱整出的戲,俞平伯雖歌喉不亮,但拍曲的功夫日益老練。
1934年初,俞平伯邀請陳延甫二次北上,俞平伯牽頭,陳延甫拍曲,清華園匯聚了不少昆曲愛好者,“秋荔亭”內(nèi)雅音不絕。那年的一個仲夏夜,在水木清華的工字廳水軒,他們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曲集。第二年正月,他們在那里再次集會,俞平伯演唱了《紫釵記》、《單刀會》和《玉簪記》中的曲子各一折。這一次,雖然還沒有正式結(jié)社,但他們已經(jīng)確定“谷音社”的名稱,希望昆曲“空谷傳聲,其音不絕”。
1935年3月17日,谷音社在清華園俞平伯的寓所正式召開成立會,俞先生被推為社長,他親自撰寫了《谷音社社約》和《周期細則》。在社約引言里,俞平伯歷述了歌詩曲樂在陶冶人們性情和操守方面的功績,以及昆曲的發(fā)展史,明確了谷音社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涵詠風情,陶寫性情”,“發(fā)豪情于宮徵、飛逸興于管弦”,也是要承擔起拯救昆曲的責任。
1947年加入九三學社。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顧問,中國文聯(lián)第一至四屆委員,中國作協(xié)第一、二屆理事。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1952年,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紅樓夢研究》。
1954年3月,復于《新建設(shè)》雜志發(fā)表《紅樓夢簡論》。同年9月,遭受非學術(shù)的政治批判,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棄對《紅樓夢》的研究。
1956年8月,在當時文化部副部長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長王昆侖等的幫助下
,俞平伯第二次發(fā)起昆曲結(jié)社,這就是北京昆曲研習社。北京昆曲研習社的成立大會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開,他又親自擬訂《章程》和《同期公約》。曲社最有影響的是對《牡丹亭》的改編與排演。俞平伯與弟子精心整理校訂,使這部名著擺脫了冗長的結(jié)構(gòu),以全劇的形式恢復了她的舞臺生命。
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試演了一場《牡丹亭》,紀念湯顯祖逝世340周年,周恩來總理親臨觀看了演出。
1959年10月,作為向共和國建國10周年獻禮,《牡丹亭》在長安戲院演出了兩場。作為當年惟一參加國慶獻禮演出的業(yè)余社團,也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1]
1971年1月,作為特殊照顧的老知識分子,俞平伯夫婦從干?;氐奖本麄兊纳罨謴土讼鄬ζ届o,俞家又可以聽到優(yōu)雅的昆曲唱腔了。
1975年,俞平伯新創(chuàng)作了《鷓鴣天·八十自嘲》詞,曲友們在俞家雅集清唱。
俞平伯作品集
俞平伯作品集 (19張)
1979年12月,北京昆曲研習社恢復活動,俞平伯出席了首次演出招待會,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擔任社務(wù)工作,但時常關(guān)心曲社情況。
1981年4月,他為京昆名家俞振飛著的《振飛曲譜》作序,精辟定義了“水磨調(diào)”及其源流。
1987年,應邀赴香港,發(fā)表了《紅樓夢》研究中的新成果。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終年91歲。